时间:2017年11月21日
考察地点:崇明规划展示馆、上海农科院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农场试点—沐雨农庄
考察人员:地规151、地规152班师生共61人
考察主题:农业产业化和都市农业发展新模式
与无比繁华和灯火阑珊的上海市中心相比,崇明就像一阵清风迎面而来。为了避开早高峰,我们的大巴一早就载着还没大睡醒的同学们离开市区、驶上高速、一路向北,过了长江大桥。突然一睁眼,景色已经毫无过渡地改变了。呈现在眼前的是水天一色,天地仿佛蒙了一层薄沙,远处隐隐的一排风力发电设施勾勒出了一道简洁的天际线。

图1 清晨的崇明

图2 国际生态岛的定位
我们的考察从崇明规划展示馆开始。展示馆以“东海瀛洲、生态崇明”为展示主题,按照展示明线——过去、现在、未来的逻辑线索,同时贯穿一条展示隐线,即“生态岛”的理念,展出了崇明江海沙洲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发展成就以及“生态岛”的规划建设。通过考察,我们对崇明岛有了直观的总体认识。作为比邻上海繁华都市的岛屿,崇明的生态价值重大,国际生态岛的定位将影响其未来的开发和保护。
接下来的参观和考查是一次改变三观的学习之旅。我们来到由同济大学规划,上海农科院建设,都市绿色公司运营的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的杨博士为同学们讲解了温室技术下蔬菜的种植技术和自动控制系统的调控原理。该中心温室面积为2万平米,其中1万平米用来育苗,1万平米用于蔬菜种植。温室门窗和屋顶采用透光率97%的玻璃,有效地使植物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温室外设有一个微型气象站可监测室外的气温、湿度、光照强度、风速等,这些指标信息通过电脑控制系统处理后向每个温室的感应器发出指令,自动实现窗户的开合、喷洒系统的开关以及红蓝LED补光、湿度的增减以及温度的调节。该中心引进地热加温的技术,实现了地下水利用的闭合循环。利用昆虫趋黄性解决飞虫危害植物的问题,利用熊蜂的牙齿优势提高植株授粉的成功率。如此种种,让我们领略到生态农业与高科技融合的奥妙。同时,我国南极中山站和长城站使用的温室在这次考察中也得以一见,据杨博士介绍这个温室室内设5层种植、采用飞机舷窗材料玻璃搭建。在极端环境下,人类仍然可以通过技术改造种植无污染、高品质的绿色植物。同学们被高端的农业生产技术所吸引,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图3 设施农业的中枢-自动控制系统

图4 参观温室

图5 长城站温室(1:1模型)

图6 意犹未尽的讨论
最后我们来到竖新镇的水产生态园农场—沐雨农庄,这是一种以稻-虾-鳖和谐水产新模式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打造农业领域质量安全、使用安心的优质农用品模式,以投放对农药极度敏感性的小龙虾作为农田安全与否的指示生物,追求综合效益和互利互惠关系,为水产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经管理人员介绍,农场采用1×2×3的发展模式,首先保障农业产品的品质;经营模式包括会员制、餐厅和企业合作、政府单位合作;利用田间课堂、科普、亲子农旅和钓龙虾等活动,增加收入和宣传;此外贯彻“生态+”的理念,将生态农业和旅游、教育等紧密联系。在这里,我们不仅见识了生态农业的新模式,也见识了博士农夫的风采。
本次考察从都市区农业发展的环境、科技及实践应用等角度,了解了崇明岛的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进程。崇明岛——长三角的绿色明珠,给其他都市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图7 大合照
供稿人:康慧琳
照片提供:冯艳芬
审稿人:滕丽
校编:吕瑶
时间:Nov 26, 2017 12:39:0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