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土管171班地理与资源综合实习报道之二

作者: 编辑:gz_dl 发布时间:2018-04-10

土管171班地理与资源综合实习报道之二

                        ——201844日广州市海珠区、黄埔区

  今天土管171班根据实习计划先后考察了三个地方,广州古海岸遗址,考察该古海岸存在的证据及研究意义;重点考察黄埔古港与海珠区小洲村古村落的土地利用情况。

一、广州古海岸

  广州古海岸位于海珠区石榴岗路与华南快速干线交汇处西北侧,占地约11公顷,目前第一期工程已施工完毕,其余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预计5年内可以完工。遗址部分由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三部分组成,可以由图看出,该处有着明显的海岸地貌,而现在的海岸线已经在其以南100公里外了。基岩主要是红色砂砾岩,是陆相沉积的典型岩石。

  古海岸发现的意义:支撑了珠江三角洲的存在;为古籍对珠江河口湾演变的记述提供了实物证据;为我们后世研究其社会,环境,经济空间布局的变迁提供了样本。

  实习指导老师王芳教授、吴大放副教授,分别向我们讲解了海岸岩石的矿物组成,沉积状况,土地利用变迁等。

二、黄埔古港与小洲村土地利用对比:

1. 房屋利用现状与在建情况:

  黄埔古港的后现代民宅建成时间较小洲村时间较早,大部分地区已无在建项目,而小洲村目前施工的现象仍随处可见,推测大致原因应是为黄埔古港在2006年前应瑞典国王来访及古港保护政策规划使得其大规模施工,建成了新建的展览式税务所,永靖兵营及买办处;而其民宅则在当地政府的政策开发下应来往旅客消费服务需求被带动,形成了上方下商,自住自营的模式;

  而小洲村则是因政府将万亩果园征而不用,规划为万亩果园的政策而获得一人一亩16万补偿款,再自行筹措新建房舍的模式,通过走访,大部分上层房屋除自住外主要提艺术写生的画者居住,而下部分房屋则由政府收购再招标或自行出租等方式提供给以外来人口为主体的小商小贩经营。

2.农田情况与水域对比:

  黄埔古港的农田成分占比较少,水域河涌较为疏窄,但是保护措施较为得当;而小洲村旁坐落万亩果园,基本农田面积远盛黄埔古港,但是村内河流污染严重,居民建筑扬尘掉落,喷洒含消毒液成分的街道清洁用水未经任何控制直接流入河流,水质浑浊。

3.历史土地利用变迁与人文环境:

  黄埔古港曾经是清政府在广州一口通商的重要地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清政府曾在此处设立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也有以沙面为代表的外商居住与货品囤积点,总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商服用地、仓储用地与住宅;光阴流转,古港河口泥沙堆积,河口变浅变窄,已经失去了港口的功用,如今黄埔以迁往长洲岛,而在政府的政策开发下,古港已经渐渐转变为集旅游观光,消费服务为主的公共服务与商服用地类型;

  小洲村则是在18亿亩基本农田保护的大背景下,政府征而不用试点区,该区域万亩果园的保护较好,农业用地不准用作建筑用地,使得小洲村的土地利用类型基本变化不大,主要在居民点处商业服务、零售用地有所增加。

  黄埔古港的居民热情好客,重商思想浓厚,大部分居民都有实业立本的意识;而小洲村耕读文化盛行,村内氏族团结,祠堂经营状况良好,但村内居民排外比较严重,与外界的联系主要集中在消费与租房上。

  小洲村的居民生计堪忧,自国家将万亩果园征收后便失去了自己的耕作土地,一人一亩16万的补偿款在整个村经济水平低下,房屋修筑不完善的情况下基本都投入到了新建民宅下,但仍然是不足的。现今整个村的主要情况是老人筹钱补齐社保靠退休金,有精力的劳动力除春季会在以承包果园的老板处帮忙护理果树外基本都是自行出外谋生以及收取房租。

供稿:吴大放

校编:吕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