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地规171班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第四天报道

作者: 编辑: 发布时间:2018-04-03

  3月29日下午,我们班在老师带领下来到思贤滘,即西江与北江的交汇处,观察了解学习珠江水系水文特点等。在来的路上我们通过资料分享得知,珠江三角洲在北回归线以南,罗平山脉是它的西面和北面的界限,即罗平山脉以西为西江谷地区,习惯上称为粤西山地,山脉以北为北江水系,或称为粤北山区,而我们前一天所去的罗浮山区则是三角洲的东界。珠江三角洲的水文也具有热带特征,如水量丰富,含沙量少,但输沙量大,河床稳定,分支众多,潮汐影响小等。

  由地图定位可知,我们到达了思贤滘,思贤滘位于金本新圩与青岐阁美之间,是沟通西江和北江的河道,而思贤滘附近因受南边一系列岛屿从中间阻挡约束,把“丰乐湖”与“广州湾”分为两部分,这种地貌特点,对于西、北江三角洲的发展具有一定特殊意义,具体表现在三角洲淤积过程的阶段性和改变西、北江水沙分配关系引起下游河系的冲淤变化。

  方碧真老师授课:由于河流地貌知识得知,河水在转弯的时候,它在弯道的地方存在沉积和侵蚀的情况,通过横截面能分析流水的作用,形成河流左岸凹处侵蚀,右岸凸出堆积的情况,北江来到此处,往东去,堆积在江心洲的地方,并不断堆积,由微型图得知此处有一小山丘,若无人类活动干扰若干年后会被侵蚀掉。但由于人类工程建设等干扰,阻止了河流的进一步侵蚀,小山丘得以保存。西江与北江是珠江水系主要的河流之一,对于主角三角洲的形成贡献最大,河流带来大量泥沙,运行比较平缓,河流入海口地形平缓,潮流作用不强,因此泥沙能在此堆积。广州就是在珠江出海口建设的一个城市,位于中心枢纽的位置,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他三角洲普遍为三角形,但珠江三角洲为两个扇形拼接起来的形状。北江和西江流经的很多地区为喀斯特地貌。

  陈斌老师授课:江心洲形成条件,河道相对较宽,前面水道较窄,进入到该较宽水道水流速度减缓,泥沙堆积,慢慢形成江心洲,形成后造成水道分流。在地质运动后,在此形成相对平缓的河流谷底等,都是得益于泥沙的堆积。在珠江三角洲定三个点,一个为三水的位置,往东去一个在东莞石龙,还有一个在南边崖门湾。整个珠江三角洲是由两个三角洲组成的,一个是大三角洲由西江和北江形成的,一个是小三角洲是由东江形成的。由于人类活动较强烈无法看二元结构,只有在江心洲才能更好了解,在了解二元结构是要比较深挖,把表层去掉。主要去了解在河流不同水动力下泥沙堆积颗粒的粗细,在河水洪水期粗颗粒沉积于次此,洪水期过去后,在平水期时细颗粒沉积,在一年里洪水期与平水期交替出现,由此出现了二元结构,但在洪水期也会受到侵蚀。

时间:Apr 3, 2018 3:25:0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