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土管171班地理与资源综合实习报道之一

作者: 编辑:gz_dl 发布时间:2018-04-09

土管171班地理与资源综合实习报道之一

                        ——201843日广州市南沙区

  今天土管171班根据实习计划先后考察了三个地方,分别是南沙湿地公园附近的万顷沙镇十九涌二十涌,考察围填海造地及其开发利用,并进行遥感影像解译;接着在南沙湿地公园,考察红树林的生长分布;最后在南沙港码头,考察南沙港开发利用与遥感影像观察。

一、  南沙概况

  在去往万顷沙镇的路上,第一小组的同学为大家介绍了南沙区的大概情况和红树林的基本情况以及对围海造地的利与弊进行了比较。

  南沙区,隶属于广东省广州市市辖区。位于广州市最南端、珠江虎门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东与东莞市隔江相望;西与中山市、佛山市顺德区接壤,北与沙湾水道为界与广州市番禺区隔水相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区下辖6个镇和3个街道,总面积783.86平方公里,总人口62.51万人

二、围填海造地

  我们到达万顷沙镇十九涌、二十涌进行考察,吴大放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有关围填海造地的有关知识。

1. 什么是围填海造地

  填海造地是指把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通过人工手段转变为陆地。

2. 围填海造地的方式及前提

  目前填海造田一般都采用吹填方式,用专业船和泵将海底泥沙泵送到围填海的区域,达到设计标高后,经过沉淀、固化后就可以了。过程中人工岛地面是不断地下沉的,直至下沉到一个新的平衡点为止。但围填海造地的前提是海岸下有基岩。

3. 我国围填海造地存在的问题

  1)地方利益驱使,盲目围填海;2)海洋生态系统和环境遭到极大破坏;3)围填海规划和审批制度不完善;4)监测、监管体系和手段不健全;5)围填海法律、法规不健全。

4、改善围填海现状的建议及措施

  1)加大海洋保护宣传力度,提高海洋意识,建立公众参与制度;2)建立、健全围填海法律法规;3)充分调研、科学规划;4)完善监管体制和审批制度,丰富监测手段;5)建立海洋环境影响监测的执法机构和评价体系;6)加强围填海科学技术支撑研究。

5. 填海造地的影响

  优点:增加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用地,有效制造平地,以供市区发展;美化海岸线,改善沿海景观;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缺点:破坏海洋生态,影响水中生物生活,不但生物不能生存,更大量出现了赤潮的情况;过度填海会使海港收窄,令水流更急速,波浪波幅更大,影响船只航行;对于直接把雨水排出大海的地区,填海令地下的雨水渠延长;产生凸堤效应,让周边的海岸线往内缩;影响自然景观;污染物累积在变狭了的海港内,难以冲去,使港湾水质恶化;水土流失,因海域上增加更多的浪,令一些天然的沙及泥土冲走。

6、新旧围填海对比考察与思考

  站在新建的二十、二十一涌,面朝大海,吴大放老师讲解了新旧围填海造地的景观,开发利用的状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然后,让同学们带着问题思考以下一些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1)南沙区的万顷海湾中有一些木棉花,它们是用来做标记的,每一年南沙区进行围填海造地到一定的面积后,就会在旁边种一棵木棉,人们利用木棉花的生长特性来记录此地区围填海造地的时间;2)围填海造地后,因为土壤的含盐量太高,无法用于种植,因此人们都是用来养鱼,当经过多年的利用与整治后可用于种植,整治较好的可用于进行种植水稻;3)南沙区围填海造地时是需要用石头来进行,那么石头是从哪里来的?过去南沙区围填海造地用的石头是来自于莲花山的;4)面对与道路两旁的海水的高度,老师向我们提出,如何使河塘中的水位变高-----利用人工的塘基。利用人工的塘基后可以不用大量的挖土。

三、遥感影像解译

  今天的实习中,我们一直都在围绕着遥感影像进行考察,王芳老师教我们如何进行遥感影像的解译,如何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对比,看出其中的变化。今天我们总共进行了三次遥感影像的解读,分别为1973-2015年南沙区围填海造地的面积的一个变化、南沙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遥感影像判别以及南沙港码头遥感影像的解读。

1. 南沙区围填海造地面积的变化

  王芳老师先给我们讲解了南沙区围填海造地的现状,告诉我们各江口的分布。

 

  紧接我们利用不同年份的影像图进行这几十年来南沙区围填海造地面积的变化。王芳老师提出三个问题让我们进行思考,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1)根据多个年份的遥感影像图,判断出1973年到2015年南沙区新增出的土地;

2)查找资料去了解新增出的区域主要是什么土地利用类型;

3)什么政策使得2008年后龙穴岛可以再一次进行围填海造地,因为时间的原因,这三个问题我们都是回来继续查找资料来完成。

  在我们了解围填海造地新增的面积时,我们发现东岸与西岸围填海造地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就这一个问题,我们小组之间进行了讨论,老师也给出相应的一些回答,归结起来就是:江口海水的流动方向;地球公转的影响与行星运动的规律;海洋动力学;经济原因:东岸的土地比西岸的土地贵。

2. 南沙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遥感影像解读

王芳老师利用分辨率较高的地图给我们讲解南沙区的土地利用类型。

可以从形状、位置、色调、亮度、饱和度等方面来进行判断各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

3. 南沙港码头遥感影像解译

  因为不能实地进入南沙港码头考察,我们就在卫星影像上对南沙港的基本情况进行大概的了解,并把南沙港码头的一些特征与深圳的港口码头进行对比。

 

二、 红树林生长分布

  我们进入南沙湿地公园观看红树林,吴卓老师给我们讲解了红树林的有关知识。

 

1. 什么是红树林

  红树林(Mangrove)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组成的物种包括草本、藤本红树。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统

1)树种分布:红树林的分布虽受气候限制,但海流的作用使它的分布超出了热带海区。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红树林到达百慕大群岛,在亚洲则见于日本南部,它们都超过北纬32°的界线,在南半球红树林分布范围比北半球更远离赤道,可见于南纬42°的新西兰北部。

2)红树林的作用: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徒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

  红树林另一重要生态效益是它的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体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风浪袭击。

  红树林的工业、药用等经济价值也很高

2. 红树林的生态适应

1)胎生现象——红树林最奇妙的特征是所谓的“胎生现象”,红树林中的很多植物的种子还没有离开母体的时候就已经在果实中开始萌发,长成棒状的胚轴。胚轴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脱离母树,掉落到海滩的淤泥中,几小时后就能在淤泥中扎根生长而成为新的植株,未能及时扎根在淤泥中的胚轴则可随着海流在大海上漂流数个月,在几千里外的海岸扎根生长。

2)特殊根系——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很多支柱根自树干的基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红树林可以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动。红树林的支柱根不仅支持着植物本身,也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因此红树林又被称为“海岸卫士”。

  红树林经常处于被潮水淹没的状态,空气非常缺乏,因此许多红树林植物都具有呼吸根,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内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满足了红树林植物对空气的需求。每到落潮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支柱根和呼吸根露出地面,纵横交错,使人难以通行。

3)泌盐现象——热带海滩阳光强烈,土壤富含盐分,红树林植物多具有盐生和适应生理干旱的形态结构,植物具有可排出多余盐分的分泌腺体,叶片则为光亮的革质,利于反射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这一天的实习是辛苦的,但也是收获满满的,辛苦我们三位认真负责的老师啦~期待我们第二天实习的到来。

 

供稿:吴大放

校编:吕瑶